- 1
- 2
- 3
最近,珠宝造假再次引起人们关注。尤其是钻石,合成钻石冒充天然钻石难检测。例如一些小规格的合成钻石充当“群镶”钻石首饰的“副石”,令消费者难辨真假,这种现象引起了业界高度关注
前不久,广东地质科研所珠宝检测中心检测到一枚造型靓丽的钻石戒指。其围绕大规格主钻石的12颗装饰碎钻“副石”,每颗的重量均在0.09至0.12克拉之间;但经仪器检测,确认“副石”中有3粒为人工合成钻石。按照市场价格估算,这让消费者损失超过5000元。
”此前半年内,仅广地珠宝检测中心查出的类似案例就超过10起。
对此,有专家认为,消费者多数只重视钻石饰品大规格主石的真假与质量,很少会关注小颗粒配钻,于是给不法商家提供了“鱼目混珠”的机会。目前,市场上主要采取“高温高压”与“化学气相沉积”的方法来制造合成钻石。但因合成钻石在外形、4C标准上与天然钻石没有区别,所以几乎无法用肉眼辨别。
除上述陷阱之外,钻石销售的造假还体现在鉴定证书、产品说明书上的造假。如人为提升钻石的重量、颜色、净度、切工4C指标。尤其是部分电商,虽不会轻易在重量上做文章,但时常会在切工、颜色上造假,如将I色的普通白色钻石提高到“优白”G色。一般说来,钻石颜色每差一个阶梯,价格就存在15%至25%的差别;切工每差一个阶梯,价格差异就有20%至30%。